查看原文
其他

【蘑菇的分类】3.蘑菇科 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白鬼伞属Leucocoprinus

Mars Mars的奇迹花园
2024-09-05

白环蘑和白鬼伞是环柄菇类真菌中的一对难舍难分的兄弟。

粗柄白鬼伞Leucocoprinus cepaestipes / 来源:mycoweb.com








前世今生






1888年,Patouillard将白鬼伞属Leucocoprinus从传统的环柄菇属Lepiota中独立出来。该属中包含1个亚属,即白鬼伞亚属subgen. Leucocoprinus。命名为“白鬼伞”(leuco-为前缀“白”,Coprinus为鬼伞属学名)是因为一些白鬼伞的菌褶上有周细胞,而鬼伞类的菌褶上也有大量周细胞。

鬼伞类真菌的周细胞pavement cells(也称拟侧丝pseudoparaphyses,拟担子、短原担子brachybasidioles,短囊体brachycystidia),它们挤在真正的担子周围,使担子和担子之间隔开一定的间距。真正的担子头上有小梗 / 来源:blog.mycoquebec.org


1943年,仅二十出头的Marcel V. Locquin提出了白鬼伞属的另外两个亚属:subgen. Lepiotophyllum 和subg. Leucoagaricus。前者后来渺无音讯,成为了无数被人遗忘的学名中的一粒沙,但后者在5年后被Rolf Singer独立成了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自此这俩兄弟正式登上分类学的舞台。







核心特征&相似类群






这两兄弟都是城市环境内极为常见的蘑菇类群,它们尤其喜欢人类干扰的地方,在较为原始的大山间反而更为少见。它们经常簇生在泥土、草地、木屑或木头上,时不时还会光顾人们的花盆,是生命力顽强的腐生菌。

美洲白环蘑Leucoagaricus americanus / 来源:inaturalist


白鬼伞和白环蘑属于环柄菇类真菌。大多数的环柄菇类物种都有一些共同点:都是腐生菌;菌盖多半有鳞片;菌褶白色,离生;孢子印白色。白环蘑和白鬼伞也不例外。除此之外,白鬼伞和白环蘑都有厚壁的孢子、有内菌幕(常常会形成菌环)、菌盖一般有鳞片(少数物种没有)


环柄菇类中,和这两兄弟最容易混淆的是环柄菇属Lepiota物种。按照现在的定义,狭义环柄菇属、白环蘑属和白鬼伞属的根本区别在显微特征上。这三者的核心特征分别是:

  • 环柄菇属的担孢子壁薄,或者略微厚壁,无芽孔,菌褶菌髓类型为规则型,无周细胞。

  • 白环蘑属的担孢子壁厚,无芽孔或有芽孔但没有孔盖,菌褶菌髓为网架型或规则型,无周细胞。

  • 白鬼伞属的担孢子壁厚,有芽孔,且通常有一个无色孔盖,菌褶菌髓网架型,在菌褶的表面多半有周细胞。


宏观上看,这三者的的区别就比较说不清道不明了。菌盖边缘有较明显的条纹,子实体较纤弱,且有菌环(但常会脱落)的往往是白鬼伞属,不少白鬼伞的盖表鳞片还很容易脱落,但白环蘑和环柄菇的鳞片通常更加坚挺而不容易脱落。

看这纤弱的身子,菌盖边缘明显的条纹,显眼的菌环,和一碰就掉的鳞片,就是白鬼伞属物种 / 来源:asergeev.com

至于白环蘑属物种,它们多半拥有菌环。一些白环蘑属物种的体型较为臃肿,喜欢大量簇生,且它们的菌柄基部往往还会明显膨大。剩余的物种虽然体型没有那么臃肿,菌柄基部膨大也不太明显,但它们都有成型的菌环,且菌柄下部近光滑。

美洲白环蘑:个头大,大量簇生,菌柄基部膨大的不像话;像中年啤酒肚的大叔 / 来源:fungikingdom.net

白环蘑属的其他物种,虽体型瘦削许多,但依然有个明显的环,且菌柄下半部分是光滑的 / 来源:fungikingdom.net

环柄菇属中有部分物种,它们的菌盖表面是和部分白环蘑物种一样的褐色鳞片且一些物种拥有菌环,菌柄下部近光滑,偶尔能以假乱真白环蘑但是环柄菇属气质上明显矜持的多:它们体型小,很少大量簇生,且菌柄基部一般不明显膨大。

一部分环柄菇属物种:个头一般,可能会散生,但极少大量簇生,菌柄基部不膨大 / 来源:francini-mycologie.fr

矜持的环柄菇,气质上有较大差异 / 来源:ultimate-mushroom

其他的环柄菇属物种往往没有成型的菌环,且菌柄中下部被大量鳞片,很容易与白环蘑区分开。

另一部分环柄菇属物种:往往没有菌环,菌柄下部被大量鳞片 / mykoweb.com

放几张白鬼伞、白环蘑、环柄菇物种的照片,让大家熟悉一下它们的气质~







白鬼伞属常见物种






大多数的白鬼伞和白环蘑物种都喜欢热带至亚热带的环境,在南方地区更为常见,而在我国北方通常只能在花盆、温室等环境见到。

我国已知的白鬼伞属物种较少,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纯黄白鬼伞Leucocoprinus birnbaumii了。这家伙因为经常出现在花盆里面而臭名昭著——它很有可能就是通过营养土或者观赏植物的交易而传播的。纯黄白鬼伞通体被柠檬黄色鳞片,有一个脆弱的菌环。

如果它出现在你家的花盆里,说明浇水次数很可能过于频繁了(蘑菇对植物固然也有影响,但对植物生存更大的威胁是水),最好试着减少浇水量。这种蘑菇很难根除,想要摆脱可能只能换盆换土并进行彻底的杀菌。除了花盆,纯黄白鬼伞还会偶尔出现在草地、温室、路边绿化带等地。

人类误食纯黄白鬼伞会导致轻微胃肠炎型症状。目前还没有宠物误食的案例,所以建议如果长出这种蘑菇,想办法放的离宠物远一点。

来源:mykoweb.com

texasmushrooms.org

近年来,一些新传入我国的物种,例如硫色白鬼伞L.straminellus、蓝紫白鬼伞L.ianthinus也经常在花盆中出现。它们比较少见,且还未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因此暂时没有在花盆以外的环境出现过。

硫色白鬼伞L.straminellus,整体上是白色的,除了菌盖中部是万白菇中一点黄 / 来源:mykologie.net

蓝紫白鬼伞L.ianthinus,菌盖上是紫褐色的鳞片。该物种和褐顶白鬼伞L.brebissonii相似,但本种菌盖鳞片和菌柄基部一般带有紫色调。据记载,L.ianthinus的菌柄受伤后会变色(变成什么色无记载),且菌褶成熟后变黄白色、黄褐色至橙灰色调,但作者实际观察时没有发现这些现象。另一个和本种比较搞的物种是L.lilacinogranulosus,不过主流观点认为它和本种是同一个物种 / 来源:pilzbestimmer.de



粗柄白鬼伞L.cepistipes石灰白鬼伞(浅鳞白鬼伞)L.cretaceus是另外两种常见的白鬼伞。除了生长在花盆里,在南方地区,它们也能露天生长在草地上、菜地里、木屑堆等环境中。两者整体上都是白色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菌盖上有少量的淡褐色鳞片,而后者的菌盖上有很明显的,容易脱落的白色鳞片。

粗柄白鬼伞L.cepistipes,整体上是白色,但菌盖中间有些褐色鳞片。它宏观上容易和白环蘑属和环柄菇属混淆,但气质上比较不同,初学者可以通过它新鲜时菌盖边缘的条纹来识别(图中几个个体因为被雨水冲刷过,所以条纹不明显) / 来源:funghiitaliani.it

石灰白鬼伞L.cretaceus,明显有大量白色鳞片。 / 来源:alpental.com



易碎白鬼伞(极脆白鬼伞、脆弱白鬼伞、脆黄白鬼伞或者其他与脆弱有关的名字)L.fragilissimus与前面介绍的几个物种不同,这是一个在野外常见的物种,特点是细长的身材、脆弱的子实体、菌盖上有明显的辐射状条纹(如同油纸伞一般)和一个小小的菌环。

它的菌肉十分脆弱,成熟之后会在光和雨水的作用下很快开始塌缩糜烂。相较于那些成熟后直接化成一滩墨汁的鬼伞,这也是一种别样的自融方式。

来源:eol.org

一些近地伞属Parasola、刺毛鬼伞属Tulosesus、心孢鬼伞属Narcissea等关系较远的物种偶尔也会和易碎白鬼伞雷同,但它们多半无菌环,即便有,身上的鳞片也并非黄色调。

近地伞属Parasola,虽然菌盖也像油纸伞,但没有菌环,且身上没有黄色鳞片 / 来源:first-nature.com

黄鳞白纹伞Leucoinocybe auricoma(以前的黄鳞小菇Mycena auricoma)也略像易碎白鬼伞,但它是木生菌,且无菌环。

来源:Mycena auricoma , a new species of Mycena section Radiatae from Japan, and Mycena spinosissima , a new record in Japan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褐顶白鬼伞L.brebissonii


来源:wikigrib.ru

它的主要特点是菌体细弱,菌盖有明显的褐色鳞片。粗柄白鬼伞盖表也有淡褐色鳞片,但它更为粗壮。《中国真菌志》中仅记载褐顶白鬼伞在云南和广东的分布,但作者在江浙一带也有采集到近似于褐顶白鬼伞的样本。

作者拍摄的褐顶白鬼伞(近似种)。

该物种偶尔也被称作暗鳞白鬼伞,但暗鳞白鬼伞更常指的是Leucocoprinus bresadolae这个物种,它现在是美洲白环蘑Leucoagaricus americanus的异名。和褐顶白鬼伞最为相似的是上文提过的蓝紫白鬼伞L.ianthinus。但蓝紫白鬼伞一般出没在花盆里,菌盖鳞片和菌柄基部带有紫色调;而褐顶白鬼伞一般出现在花盆以外,无紫色调。



在我国台湾,还有报道一种“珠鸡斑白鬼伞”,其真实身份将在下文揭晓。









白环蘑属常见物种






白环蘑属的物种就多了, 据作者统计,白环蘑属在我国被广泛承认的物种有31种(物种表见http://www.mycopedia.top/search.htm,在搜索框中输入“Leucoagaricus”即可)。


美洲白环蘑L.americanus珠鸡白环蘑L.meleagris拟珠鸡白环L.holospilotus等为代表的这一类白环蘑,它们的菌盖上都有大量明显的褐色鳞片;身材很胖,菌柄基部膨大,像有中年啤酒肚的大叔;且常常多个蘑菇簇生。

美洲白环蘑 / 来源:texasmushrooms.org


这三个物种的特点:

美洲白环蘑最为常见且广布,体型大,菌肉受伤后先变黄再明显变红褐色(因此该物种在外国也称reddening lepiota,即“变红环柄菇”)。

珠鸡白环蘑目前仅云南、吉林有报道,但鉴于这两个省份的纬度差异很大,它可能也是一个广布种。它的特点是菌肉受伤变暗褐色,体型往往比美洲白环蘑小一圈。

拟珠鸡白环蘑目前仅云南有报道,它只能通过显微方式和珠鸡白环蘑区分。

珠鸡白环蘑 / 来源见水印


除了这些五大三粗的物种,白环蘑属还有其他一些种类。例如日本白环蘑L.japonicus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物种,菌盖呈显眼的红色。

日本白环蘑以前一度被误认为北美的红盖白环蘑(染红白环蘑)L.rubrotinctus,后来发现亚洲地区有分布的应该是另一个新物种(即日本白环蘑),两者在宏观上基本没有区别,但在系统树上可以区分开来。

我没在网上找到日本白环蘑的图片,这里就直接用红盖白环蘑的图了,反正两者宏观上基本没区别 / 来源:texasmushrooms


粉褶白环蘑L.leucothites是在秋季多见的一种白环蘑,在江浙地区的秋冬之交时节尤其多。它的菌盖是几乎光滑的,即便有鳞片也是白色,和白色的本底融合在一起,使得它带有一种纯洁的气质。

该种很可能有毒。

粉褶白环蘑 / 来源:ultimate-mushroom



最后要介绍一位重量级菌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城市内,如广东等,广泛分布着一种蘑菇:滴泪白环蘑L.lacrymans。这种蘑菇尤其喜欢在各种城市绿化带,人工干扰大的环境中生长,极其常见。

大量生长的滴泪白环蘑,菌盖基本为白色,仅中部有少量褐色至紫褐色鳞片 / 作者摄于云南

这个物种的特点是会在菌柄上分泌许多小水滴——如果仅此而已也不算什么,因为很多蘑菇也有类似的现象,可能是新陈代谢旺盛的缘故。但是,滴泪白环蘑分泌的液滴中带有某种未知色素,呈现黄褐色至橙红色。

留意菌柄上的液滴 / 作者摄于云南

在上海的植物园温室里也曾采集到过这种蘑菇 / 作者摄于上海

这个种最早在2004年在印度发表,当时放置在白鬼伞属中,后来在2017年被我国学者转移到白环蘑属。2017年前,这个种的知名度非常小,但它在我国南方地区又广为分布,导致了大量的错误鉴定,例如大陆地区常将该物种鉴定为粗柄白鬼伞Leucocoprinus cepistipes,我国台湾地区则将其称为珠鸡斑白鬼伞Leucocoprinus meleagris。直到现在,台湾地区依然经常这么称呼这个种。

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鉴定多半将该物种放置在白鬼伞属中,可能是因为该物种的体型较纤弱,盖缘有稀疏的沟纹,比较符合白鬼伞的宏观特征。不过,我国学者基于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却表明,该物种应该属于白环蘑属。上文提到过,白鬼伞的核心特点是有孔盖的孢子,和有周细胞的子实层,这两个特点是白环蘑所不具有的。孔盖这一特征在原始发表时并未提及,《中国真菌志》上则记载无孔盖。至于周细胞则更有意思,原始发表时描述担子附近存在周细胞,但《中国真菌志》中描述无周细胞。综上所述,关于该种的一些特征还有争议,作者由于手头没有标本故无法考证谁对谁错。

在我国,和该物种比较相似,同样会分泌有色液滴的物种还包括始兴环柄菇Lepiota shixingensis。虽然该物种在广东、海南也有记录,但整体上它的分布比滴泪白环蘑更北一点,江浙地带多见。

它和滴泪白环蘑很相似,区别是菌盖上有大量的红褐色鳞片,菌盖边缘没有明显的沟纹(但偶有鳞片撕裂形成的条带),且菌盖和菌柄上都会分泌大量橙红色液滴。一般来说,滴泪白环蘑仅菌柄会分泌液滴,但这并不绝对,例如在原始发表的描述中其菌盖上就是有液滴的,可能是由于原始发表地区(印度)更加温热潮湿。其他的一些区别,我将列成表放在下面。

始兴环柄菇,菌盖上总是有很多液滴,且菌盖上有大量鳞片 / 拍摄者:生命*









一些有意思的讨论






白鬼伞算鬼伞类真菌吗?


尽管两者之间有共同点(较为纤弱,存在周细胞),但一般认为白鬼伞并不是鬼伞类真菌。鬼伞类真菌的核心特征是深色——通常接近黑色——的孢子和孢子印;但白鬼伞的孢子呈无色,孢子印则呈白色,和鬼伞类真菌差异非常大。(注:孢子会染色菌褶,因此鬼伞类典型的菌褶呈黑色或灰色,而白鬼伞属典型的菌褶呈现白色)

另外,除了少数物种存在弥散性的自融外,绝大多数白鬼伞都不会存在自融现象,而很多鬼伞类真菌的菌褶会从外到内有序地溶解成液体。

石灰白鬼伞的白色菌褶 / 来源见水印

蓝紫白鬼伞的无色孢子(×100) / 作者拍摄


白鬼伞和白环蘑的关系


白鬼伞和白环蘑这两类在系统树上其实是混杂的,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并且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能很好地解决。

事实上,最早时白环蘑属的模式种是Leucoagaricus macrorhizus [=L.barssii,这个名称在当时并未被正确发表],但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个物种所处的地带比较模糊,处在混杂区域,因此Redhead 2016重新选定了后选模式,为红盖白环蘑L.rubrotinctus


和切叶蚁共生


一些特化的白环蘑属物种能和蚂蚁巢形成共生关系,类似于鸡枞和白蚁巢的关系,只是鸡枞还可以长出地面,但大多数白环蘑已经特化到一辈子都不产生子实体了。不过,共生在白蚁巢内的真菌很依赖白蚁的照料,一旦巢被废弃,蚁巢会很快被其他真菌占领;而坚强的白环蘑还能坚持将近2周的时间。

关于这个故事,bilibili上鬼谷曾做过完整的一期视频→ https://b23.tv/47gmJKI




参考资料:
  • 杨祝良主编. 2019. 中国真菌志第32卷环柄菇类(蘑菇科). 科学出版社

  • 朱力扬,黄梅,图力古尔. 2022. 中国鬼伞类真菌的分类. 菌物学报 41(6):878-868

  • Kuo, M. (2020, October). Lepiotoid mushrooms. Retrieved from the MushroomExpert.Com Web site:

    http://www.mushroomexpert.com/lepiotoid.html

  • T. K. Arun Kumar & P. Manimohan. 2009. The genera Leucoagaricus and Leucocoprinus (Agaricales, Basidiomycota) in Kerala State, India. Mycotaxon 108: 385-428

  • T.K. Arun Kumar & Patinjareveettil Manimohan. 2004. A new species of Leucocoprinus from India. Mycotaxon -Ithaca Ny- 90(2):393-397

  • BŁAŻEJ GIERCZYK and GRZEGORZ DUBIEL. 2014. Leucocoprinus lilacinogranulosus (Henn.) Locq. in Poland. ACTA MYCOLOGICA Vol. 49 (1): 59–67

  • T. K. Arun Kumar & P. Manimohan. 2009. The genera Leucoagaricus and Leucocoprinus (Agaricales, Basidiomycota) in Kerala State, India. Mycotaxon 108: 385-428

  • The Fungi (Third Edition). 2016, Pages 293-336. Chapter 9 - Interactions with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命名方面相关的参考资料:

  • indexfungorum.org

  •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Mars的奇迹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